2 年內 IPO 並擴增團隊規模!iKala 如何軟硬體整合,打造混合辦公新常態?

作者 陳 冠榮 | 發布日期 2022 年 04 月 17 日 18:25[人力資源]

  疫情變化反覆無常,放眼所有企業都在積極應變,都問該怎麼做,才能適應「新常態」?為回應新世代人才的多元需求,AI 公司 iKala(愛卡拉)進行為期 3 個月的辦公室升級計畫,已在 4 月 8 日正式重啟。他們是如何提供更符合員工需求,而且兼顧彈性、效率的混合辦公新環境呢?

  iKala 是一家相當重視「文化」的公司,其中成立之初就有 WFH(Work From Home)的制度讓員工自由選擇,甚至上班前只要寄出電子郵件說今天需要在家上班,讓團隊知道即可,據統計每天約有 1~2 成員工採取 WFH。由於一開始就有彈性的工作模式,COVID-19 疫情爆發後所受到的影響可說是微乎其微。

  重要的是,因有「自由」與「責任」的公司文化,並以此為基礎加上領導原則,iKala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程世嘉指出,iKala 希望一流的人才加入公司,並且希望能如歐美職場有話直說,頻繁且真誠地回饋意見,不阻礙資訊流通,為此需要脈絡式領導,包括資訊公開透明、充分理解決策的文化並授權,讓第一線員工決策速度更快,這就是 10 年來 iKala 以文化為基礎的公司運作模式。

  實際上,iKala 在去年防疫第三級警戒期間進行全體員工防疫政策調查,發現有 42% 員工認為在家工作效率較佳,且約一半的員工在疫情後仍偏好能在家工作,顯示員工對工作的想像有所改變。對實體辦公室期待而言,有 91% 員工認為重返辦公室最期待的是面對面與同事交流、47% 員工則期待享有公司福利,於是辦公室的價值轉化成為與同事交流的地點,而不是只有工作用途。

辦公空間

  於是 iKala 自去年底就已決定重新設計辦公室,把常見的固定座位格局,重新設計成更多共享空間。iKala 將 70% 的座位規劃成流動座位,賦予員工最大靈活度,這種配置比例在外面的共享辦公室相當常見。其他 30% 的座位為固定座位,提供給事業群主管、團隊領導人,及如財會、行政、法務、資訊等因職務需求而要固定座位的人使用,相關配套措施還有增設員工置物櫃、辦公室天花板變高、空間更加開闊等等。

  考量到「人」是辦公環境升級最重要的因素,應提供人與人面對面溝通、交流所需的舒適環境,iKala 升級後的交誼空間擴大為 2 倍,並透過開放空間設計、移動式家具和輕鬆如咖啡廳的氛圍,賦予空間更大的可能性和利用效率。與此同時,iKala 仍針對有個人專注、獨立工作需求的員工,增設 5 間個人工作艙;也將會議室遠端協作設備升級,因應更多遠距會議的工作模式。

內在體質

  過去一家公司面對每位客戶,不同部門分別累積許多數據資料;現今著眼於數位轉型,面對同一客戶的數據資料整合對公司而言更為重要。許多企業嘗試整合各部門的客戶數據資料,以滿足了解客戶的第一手資料需求,然而 iKala 進入自身定義的「AI factory」階段。

  iKala 不只在上述的辦公室硬體配置、員工混合辦公模式的轉變,更把公司內在體質透過軟體運作進行大幅變革。AI factory 即是對內打通各部門數據,將其匯入 iKala 數據中台,讓各部門可以統籌運用,並透過數據洞察管理人才、組織設計以及長遠商業目標。比方說,以往需要報表時,員工可能需要拜託 IT 部門的工程師幫忙匯出;如今在 iKala 數據中台集中化、自動化之下,抑或結合在現有產品中,所有員工都能自行運用。

人才展望

  展望未來,為提供台灣中部地區的客戶更緊密、更即時的服務,並看準台中為遊戲產業及精密機械產業的匯聚之地,程世嘉指出 iKala 現已展開招募雲端業務及技術服務人才,並計劃年底前成立台中辦公室。

  目前 iKala 擁有 160 位員工,將會持續招募人才,預計年底團隊規模將擴增至 200 人。與此同時,iKala 大量採用 Z 世代,意即在 1990 年代末葉至 2010 年代前期出生的人,目前工程團隊有近 15% 為 Z 世代,未來也將持續成長。

  程世嘉更透露,決定 iKala 2 年之內公開發行,已經正式啟動 IPO 計畫。iKala 選擇走向資本市場最大原因在於,希望打造一家以文化為基礎、永續經營的公司,並輸出一些上述提到的文化、轉型的價值予更多產業與客戶。

 ▲iKala 經營團隊,其中右三為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程世嘉。

(圖片來源:iKala)
文章來源https://technews.tw/2022/04/17/back-to-ikala-new-office/